国开联官网 > 观点 > 农业农村信息化

乡村振兴之生态宜居破解方法

国开联 2019.05.23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实现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但是在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中存在农村生态系统薄弱,卫生系统不健全、乡村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从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战略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动农民积极性、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以此推动农村产业绿色可循环发展,并促进生态资源成为乡村发展动力,以下主要通过四种方法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实现生态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部分,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重要举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系统对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主要存在于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生态宜居为乡村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由于乡村缺乏有效的卫生处理系统,环境污染的加重不仅影响乡村居民的正常生活,同时也不利于乡村进行招商,推进产业发展。因此推进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美化乡村环境,可为乡村的产业融合和投资吸引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随着环境的优化和整改,农民也能够从中受益,更能推进和谐生态宜居的乡村建设。

  另一方面实现生态宜居有利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在生态宜居促进乡村经济良好发展的基础上,乡村的政治、文化、教育、卫生也会随之得到同步提升,以此吸引乡村在外务工人员、大学生等回流,从而推动乡村持续、健康、循环发展,缩小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生态宜居建设面临诸多短板,可优化空间不断增大

从乡村的基本条件来看,乡村基础实施落后、卫生系统不健全、村民生态意识薄弱、积极性不高是存在已久的问题。从宏观环境来看,由于农村生态系统薄弱、污染治理任务严峻、生态宜居同质化严重以及当地政府发展还未能找到经济效益的实现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良好平衡点等问题,导致我国乡村生态宜居的建设任重而道远,而可优化空间也随之不断扩大。

多路径破解生态难题,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目前我国各乡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已经开展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相关工作,部分地区已经成功实现绿色循环农业的发展,并建立起相应产业体系,参照这些地方的成功经验,生态宜居的实现路径可以以下四方面展开。

——加强顶层设计,因地制宜进行规划

首先生态宜居建设必须从规划设计层面解决乡村经济效益的实现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在乡村的广泛调研之下,做好顶层设计,根据调研结果因地制宜地设计针对性、实用性的生态宜居乡村设计方案,找到生态宜居与经济效益的平衡点,并根据自身环境的容纳度找到最匹配的产业,以此落实乡村振兴的任务时能够有的放矢,并实现产业的长远的发展,大幅度降低资源消耗。

——加强宣传教育,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乡村振兴的主体是村民,只有村民的广泛参与,才能有效地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可围绕国家长远发展大计、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等战略,采取多样化、内容形式丰富的活动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树立村民环保理念,让村民意识到绿色循环发展的重要性,获得村民对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认同感。此外,可出台相关优惠补贴政策吸引乡村劳动力、大学生回流,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绿色发展

便利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发展实现生态宜居的基础,因此需要完善农村的水电气设施、电子商务、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厕所卫生设施、路灯、文体娱乐、医疗保健及养老场所等,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加强居民对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参与感。而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鼓励产业绿色发展,推进地方特色产业与优势资源相结合,在不破坏农村生态系统红线的基础上,探索产业融合的绿色发展路径,以此构建乡村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生态+产业成为乡村发展动力

创新机制机制是实现生态宜居和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可围绕生态补偿、产权制度、治理体系等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对环境治理的基础上发挥经济的引领和保障作用。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发展,发展如生态旅游、生态种养、康养等,实现绿色资源的产业化、资本化,促进绿水青山成为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动力。

观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