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联官网 > 观点 > 高质量发展

“产业AI”: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趋势

Levi 2020.03.14

2017年,人工智能(AI)已成为科技行业中“闪耀的新星”,无人超市、自动驾驶、城市大脑等“黑科技”在整个行业掀起了巨大的热潮。然而人工智能的发展如若没有产业的支撑,空有技术而没有实际的落脚点并不是长久之计,人工智能必将走向“产业+AI”的道路。

 

中国已在人工智能领域挑起大梁

在过去,高科技曾被认为只是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专属,但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正在颠覆这种偏见,在AI研发方面的巨大优势已让中国在深度学习、医院影像等各领域成为世界的创新工厂。毫无意外,中国正在引领人工技术的发展,已在人工智能领域挑起大梁。

 

以阿里、腾讯、百度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正在各自的核心业务中打造人工智能系统,其智能应用效果丝毫不落后于谷歌、微软等美国科技巨头。从人脸识别到无人驾驶等领域,中国企业正在为人工智能做出巨大贡献,以真正的技术实力刷新世界对于人工智能的认知。中国企业屡次刷新人工智能领域世界纪录:2017518日,全球权威机器视觉算法测评平台KITTI的世界纪录再次被刷新,阿里巴巴iDST团队将其车辆检测的准确率拉升至90.46%2017714日,国际权威肺结节检测大赛LUNA16的世界纪录被打破,阿里巴巴iDST凭借89.7%的平均召回率夺得世界冠军。

 

种种迹象表明,以阿里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资源,如基础设施、科研和人才队伍等,已站在世界领先的前沿,在人才和技术方面所占据的优势,也令为其AI落地提供了优异的先决条件。

 

AI不能只靠资本讲故事

随着大量热钱涌入AI 行业,让我们看到了不少明星企业的诞生,这些公司令人工智能市场呈现出火热之势。当然,有得意必然有失意,在繁荣的表现背后,黯然退场者也不在少数。

 

据国开联统计,截止到2017 6 月份,在中美共 1600 多家人工智能公司中,初步估算中倒闭公司总数已超过 50 家。当我们回头看这些倒下来的公司时发现,有一些是死于产品滞销积压导致资金链断裂,而一些倒在难以获取用户之上,更多的问题在于只有技术却没有好的商业化产品,难以验证商业模式。对于这些公司来说,AI技术没有找到好的落地点,就在未飞到风口之时,已经狠狠落地。

 

AI的未来到底在哪里?国开联认为,应深化人工智能技术成果在各行业特别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推广应用。人工智能的发展要去泡沫化,现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种浮躁的氛围,有些企业靠AI讲资本故事、炒作股价。AI走过泡沫期后,下一站将是“产业AIAI for Industries)”,让AI在各个场景中落地。

 

回顾世界发展的过往,我们发现,再好的技术都要有应用场景,只存在于实验室的技术毫无意义。或许正如胡晓明所言,AI不能靠资本讲故事,要落到产业才能生存,才能形成蓬勃的产业。

 

产业AI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产业AI并非AI产业。AI产业是泛指一个以AI技术与应用为核心的新兴产业,落脚点在一个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产业经济部门,正如同创意产业是以人的创意和创造力为发展动力的产业。而产业AI则一个撬动AI产业的方法论或打开AI产业发展空间的路径。所以产业AI即以传统产业资源注入AI技术,形成规模化且具有经济效益的AI应用,从而拉动AI产业的发展与增长。

 

人工智能不应仅仅是实验室里的、PPT里的“概念上的AI”,更是“产业AI”,必须要有场景驱动。所谓“场景驱动”,也就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中的实际业务场景,与AI技术相结合后,或能够优化原有业务场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或形成新的数字化业务、创造新的商业价值。人工智能被视作是第四次工业革命,除了技术准备之外,它同样要走向产业,有着具体场景才能实现落地。

 

例如,在金融行业,全球首只完全由人工智能自主选定投资标的、以美国股票为投资组合的ETF类型基金201710月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问世。EquBot公司使用的人工智能程序每天自动扫描分析6000多只股票的相关信息,自主选出具有上涨潜力的股票,并对投资组合进行主动管理。在医疗领域,全球首家“神经疾病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在北京天坛医院正式成立,到20186月,在脑肿瘤、脑血管病方面可由人工智能系统替代医生,从看片子到开具临床诊断处方,其能力相当于神经科高年资主任医师。

 

很显然,企业早已留意到人工智能必将走向与产业融合的道路。巨大的市场正在吸引更多玩家的进入,并影响着生产、制造、生活的方方面面,若不想被残酷的市场淘汰,或许企业还需在人工智能等技术之上多下苦工,并找到合适的场景落地,才能真正赋能于商业、赋能于社会。


 更多相关资料,请详见:国开联发布的《中国智能机器人产业重点企业竞争性情报(2017年版)》

观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