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联官网 > 观点 > 综合

沪港现代服务业发展有什么经验

戴茂文 2016.08.06

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我国各地区纷纷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香港、上海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香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香港人口约700万,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信息服务枢纽之一。2014GDP接近3000亿美元,人均GDP超过40000美元,服务业产业增加值占GDP93%,服务业就业人数超过总就业人数的90%,是高度开放的经济体,是典型的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体。

 

过去十年香港经济增长每年超过3.9%。贸易和物流、金融服务、专业服务、旅游已经成为香港服务业的四大支柱产业,其中前三项是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超过70%。香港已经连续21年蝉联全球最佳自由经济体(美国传统经济会),被评为全球第二竞争力经济体(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和全球第三国际金融中心(环球金融中心指数)。

 

尽管香港制造业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步向内地的珠三角地转移,但商品贸易、物流、金融、电信服务、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不仅留在了香港,而且获得较快发展。近十年GDP总增长46%,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比例大都超过GDP增长比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随着近几年内地沿海地区的制造业迁往中西部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当地基本没有留下也没有发展起成规模的生产性服务业。

 

香港的经验与启示

其一,充分发挥体制优势,营造良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香港政府一直奉行“大市场、小政府”的管制理念,市场开放程度高,不断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努力营造公开的商业环境和公正透明的经济政策,进行适度监管,审批环节很少。政府还逐步从金融和交通等重要的服务领域完全退出,为民间资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二,完善法律法规和服务配套体系。香港有严格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并与国际规则接轨。这些完善的法律法规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再加上香港税收很低,配套完善,公司开办和运营成本低,吸引了大量国际型服务企业或总部进入香港市场。

 

其三,采取正确的发展策略,推进产业升级。香港抓住机遇成功,实现了两次产业转型。第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利用新中国建立后逃到香港的内地民族资本家,迅速发展起制造业。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利用内地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时机,将制造业迁往珠三角地域,快速发展起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服务业。香港还积极推行国际化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合作,特别是与内地大珠三角的区域整合;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全球影响力、发展人民币离岸中心、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引导服务产业集聚发展等。

 

其四,加强政府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开展一条龙服务,由于服务业的主体是中小企业(香港有32万家企业,其中98%是中小企业),因此,香港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和各种行业协会。近年来,香港政府不断加强对服务业的推广。如1997年以来,先后成立推广服务业策略小组、投资推广署、旅游发展署、香港贸发局等部门,每年都对有关的服务行业进行宣传和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

 

其五,加强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近20年来,香港从世界各地引进各类人才,会计师、律师、建筑师、规划师、评估师等10大行业的专业人员形成团体效应,仅会计师就有2.6万人。庞大的优秀人才队伍成为香港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上海始终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已成为支撑上海经济的主力。同时,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

 

 “十二五”以来,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以上,高于同期GDP增速,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57.3%提升到2014年的65%,远高于全国48%的平均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3%2015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占GDP的比重6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0%左右,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成为上海服务业的支柱产业。上海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5678”的格局,即服务业从业人数占全市就业人数的比重超过50%,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60%,服务业投资和地方财政收入占比超过70%,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超过80%

 

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增长。“十二五”以来,上海生产性服务业持续快速增长,生产性服务业占全市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30.2%提高到了2015年上半年的40%2014年,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十大重点领域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8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8%

 

生活性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根据初步测算,2014年上海市生活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约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四成,占GDP的四分之一,从业人员450万左右。上海市生活性服务业已经不再停留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水平上,专业化、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涌现出很多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型服务业态。

 

上海经验与启示

其一,把服务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加强规划政策引导。上海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路径和方向,全力推进以创新作为经济发展驱动力,产业结构向服务经济转变。“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都分别制定了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确立了“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从总体上明确服务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空间布局和推进举措等。服务业各行业主管部门也相继出台了重点领域规划,对加快服务业重点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其二,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近几年,为使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走向市场化、国际化和法治化,上海市政府创新观念,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自贸区建设与国际接轨,政府全力做好市场监管与服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努力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进一步完善了服务业发展的支持体系,促进了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其三,以开放促改革,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进自贸区的建设,采取以开放倒逼改革的方式对政府管理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经济发展扫除障碍。自贸区设立以来,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突出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建立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导向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开放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

 

其四,注重聚焦重点,推动服务业重点领域加快发展。依托“四个中心”(经济、金融、航运、贸易)建设,全力推进金融服务、航运物流、现代商贸等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启动一批重大服务业领域项目的建设,比如虹桥商贸区、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迪士尼)等,推动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其五,注重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十一五”以来,上海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体现国际大都市功能与形象的黄浦江、苏州河现代服务业集聚带和以延安路—世纪大道为轴线的上海商务走廊,促进了服务产业的集聚发展。依托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依托既有工业基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重点发展商务、信息、物流、制造维修等生产性服务业;围绕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其六,建立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上海市政府加大资源投入和政策引导,鼓励各类企业自主创新,特别是着力推进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跟随创新并重,着重建立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出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两头在沪、中间在外”的发展路径,努力使上海制造变为上海创新和上海服务。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本,上海注重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观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