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联官网 > 观点 > 生命健康

解析“ 全民健身”丰富内涵

李珺 2016.07.02

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这是“十三五”时期开展全民健身工作的总体规划和行动指南。“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一系列具体目标,勾勒出未来5年全民健身的蓝图。本文从发展格局、发展重点、发展体系3个层面,详细解析全民健身计划的丰富内涵。

图解《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


 1、“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首次对接

《计划》)中,第一次提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如今的全民健身已经超越简单的强身健体,而是与经济、教育、文化、养老等事业相融合,形成了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

 

“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首次对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建设健康中国的目标,前不久发布的‘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从医、卫、体、食、药等8个方面对推进健康中国提出要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位列其中。”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助理李颖川表示,《计划》将全民健身定位于“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力支撑”,意味着在“十三五”国家发展总体布局中,“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首次对接。

 

以往,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医疗、轻运动”的观念,甚至认为“健康中国”就是“医疗中国”。“在吃得越来越好、‘宅’得越来越深的当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居高不下,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容易引发亚健康和心理疾病,持续的锻炼不仅能改善身体的内平衡,而且能调情绪、减压力、强意志。”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认为,“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全面小康”已经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

 

2、2020年7亿人每周锻炼1次

按照《计划》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群众身体素质稳步增强。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四位一体,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全民健身作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还将对社会和谐、培养健康心态、养成公平诚信和规则意识等有提升作用。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仅占GDP的0.64%,落后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占比1%—3%的水平。同时,我国体育消费仍以运动服装、器材等“实物型”消费为主,“参与型”消费水平偏低,全年人均消费仅为150美元。差距背后,是巨大的潜力和空间,全民健身被视为启动体育消费的“金钥匙”。

 

《计划》中指出,使健身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鼓励发展健身信息聚合、智能健身硬件、健身在线培训教育等全民健身新业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开拓全民健身产业制造领域和消费市场,使体育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随着《计划》的广泛持续开展,体育产业的消费和投资空间不断打开,围绕全民健身的技能培训、赛事组织、运动伤病防治、运动营养品开发、运动社交平台运营、运动APP(应用软件)和智能可穿戴设备研发等创新创业机会将不断增多。

 

3、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作为“十三五”时期群众体育的行动指南,《计划》首次提出使全民健身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名片”。全民健身不只涉及体育,还具有教育、经济、社会等多元功能。无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养老、助残等各项事业,均与其息息相关。过去5年,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观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