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联官网 > 观点 > 开发区与产业园

欧美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上)

国开联 2015.03.04

创意产业园区作为一种产业集聚的形式最早兴起于欧美国家。学术界一般依据其形成方式,将欧美创意产业园区分为旧厂房转型模式、历史文化区延续发展模式和政府主导模式三种。但园区能否持续发展,其形成方式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而更应该取决于它的竞争优势。因此,本文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将欧美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分为以文化为核心、以科技为核心、以城市为核心、以产业链为核心四种。

 

一、以文化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

相较于其他创意产业园区,以文化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园区文化艺术氛围比较浓厚,其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是促使创意工作者入驻的主要原因,也是吸引游客参观、引发交易行为并推动园区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类园区比较典型的是伦敦西区、纽约百老汇、迪斯尼主题公园等。

 

1. 文化艺术传统——园区核心竞争力

以文化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园区,或者具有创作、展演与欣赏文化艺术作品的人文传统,如剧院汇集的伦敦西区;或者具备生产、展示和交易文化艺术产品的地缘特征,如位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市中心的都柏林圣殿酒吧区。无论前者还是后者,该类创意产业园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都建立在当地深厚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上,通过不断发掘历史文化资源而获得发展动力。  

 

文化艺术传统是此类创意产业园区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园区品牌最核心的发展动力。促使园区生根发芽的可以是某个艺术门类的自然聚集,也可以是某种文化传统的延续拓展。前者如纽约百老汇,在100多年时间里,剧院表演场所从几家发展为数百家。后者如迪斯尼主题公园,从舞台剧表演到游艺项目,从动画人物展示到服饰玩具特许经营,园区每一次的拓展都渗透与贯彻着迪斯尼最核心的欢乐文化传统。

 

2. 政府资助——园区发展保障

在欧美,以文化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园区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社会的热情支持。以伦敦西区为例,据伦敦剧院协会统计,2007年西区演出各类剧目331部,吸引观众约1363万人次,创20多年来新高,比2006年增加10%约125万人次,全年票房收入高达约4.7亿英镑。

 

在收益的背后,英格兰艺术委员会(Arts Council England)、伦敦发展机构(the London Development Agency)、英国文化媒体体育部(DCMS)、剧院托拉斯(The Theatres Trust)等一批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对西区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政策、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伦敦剧院协会也将募集资金作为其重要任务之一。

 

直接或通过半官方机构与民间机构,以项目的形式资助园区内的文化艺术创作,是欧美政府对此类园区最常见的支持方式。英国和加拿大的“一臂之距”(Arms’ Length Principle)文化管理模式在这方面已经非常成熟。所谓“一臂之距”模式,是指政府不直接干预文化产业各公司和组织的运行,而是通过建立不属于官方的中间组织,由一些中立的艺术或文化事业方面的专家为政府提供指导意见并负责文化经费的具体划拨,其监管主要依靠各种行业委员会和完善的法律体系。这种文化管理模式有助于保证创意产业园区的自主性,保持文化的延续性。前面提到的英格兰艺术委员会、伦敦发展机构和剧院托拉斯正是这样的中间组织。此外,政府还以减免税收、补贴租金、提供配套设施服务等方式为园区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艺术人才。

 

3. 艺术创新——园区活力所在

文化意味着生生不息的创新。以文化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园区都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底蕴,但同时又充满着持续的创新活力,它在展示传统艺术的同时还不断创造着前卫文化,它除了开发并传播本土文化外也吸收引入其他地区的文化观念与艺术形式。仅2007年,伦敦西区就上演了268部来自世界各地的新作,共演出1.7万场次。中国舞台剧《功夫传奇》就曾在伦敦大剧院连演28场。开放创新的艺术思维使西区舞台上充满了话剧、歌剧、喜剧、悬念剧、音乐剧、舞台剧、芭蕾舞、现代舞等来自不同国家与地区、各种形式与风格的表演。正是这种不断创新的艺术活力,才使得西区、百老汇的魅力经久不衰。

 

二、以科技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

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保罗?罗默认为,发展是个内在的过程,建立在持续积累和挖掘人力知识的基础上。

 

以科技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园区首先根植于园区所在地的人才科技优势,同时又通过其创意活动吸引更多的人才,促进科技力量。这类园区中以新技术、新媒体、设计服务为创意方向的较多,比如美国硅谷、加拿大BC省动画产业园区、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产业园区,以及芬兰和瑞典的电子工业园区等。

 

1. 大学与科研机构——园区孵化的最初动因

人才类型丰富、学术氛围浓厚的大学及科研机构是创意经济的知识中心,能够为创意企业带来强劲的创新动力。因此,几乎所有以科技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园区都以当地的主要高校及科研机构为依托,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

 

此类园区往往遵循这样的发展路线:文化创意企业看重所在区域重点大学的科研优势,首先在大学附近聚集,或与其合作孵化,依托那里的教授、专家、优秀学生等人才力量开始从事文化创意活动。在这些活动产生效益以后,大批类似或相关企业紧随其后进驻该地区,慢慢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创意产业园区。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正是硅谷、BC省动画产业园区、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最初支撑点。

 

以硅谷为例,20世纪60年代末,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将闲置的8800多英亩土地用于出租,迅速招来了近百家公司入驻。低廉的价格是吸引这些公司的一方面原因,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圣荷西州立大学等高校的科技与人才力量则是它们更为看重的因素。在大学与科研机构的支持下,硅谷发展非常迅速,仅1995年到1996年短短一年中,硅谷就成立了900家公司。19972007 年,全美员工创造的人均增加值从8万美元上升到9万美元左右,而硅谷园区创造的人均增加值从11万美元递增到13万美元左右。

 

2. 竞争激发创新——园区前行的力量

技术的显著特点是具有溢出效应。在科技发达、信息畅通的今天,任何一家企业使用了新技术后,其他企业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而快速掌握这种技术,并应用于自己的产品中。这种现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以科技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园区中集中了大量的从事文化创意活动的企业,它们在业务范围、经营方式、产业种类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共性,甚至是完全相同的,比如硅谷的软件开发、BC省的动画制作、昆士兰的数字艺术和新媒体。因此,这些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就更加激烈。为了避免技术溢出导致竞争优势的丧失,园区内的企业必须不断创新,在吸纳众家所长的同时竭力寻求超越,以保持技术上的领先地位。这样的竞争,既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又使园区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硅谷国际创业园区的成长历程,就是英特尔、苹果、雅虎等明星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壮大的历程。

 

3. 政府服务——推手与保护者

以科技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园区,在硬件设施、人才引进、研发投入、产销关系等方面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首先在外围环境上为园区企业创造良好条件,比如昆士兰省在凯文?格罗夫区(KelvinGrove)投入4亿澳元建成的凯文?格罗夫都会村,后来成为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产业园区的核心区域。

 

之后,政府通过直接投资、减免税收、开辟投融资渠道、实行优惠的人才政策等手段,帮助入驻企业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和人才。再如加拿大的哥伦比亚省(BC省)自200812月始将小型企业的税率减至2.5%,而此前在7月份,税率已从4.5%降到3.5%2008年一年间小型企业的税率就减少了44%,极大地提升了以小型企业为主的BC省动画产业园区企业的利润空间。

 

另外,对于以科技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园区而言,信息占有程度至关重要,欧美政府总是充分利用自身在产业信息、供求渠道、品牌宣传方面的强势地位,帮助园区搭建平台,连通市场。

技术和才能随着人的迁移而流动。在以科技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园区,政府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园区才会相应地以创意品牌和经济效益回馈政府。

 

作者:胡晓梅 本文系宁波市社会科学联合会项目成果,课题编号:07JDW06L

编辑:Jessi

观点

推荐阅读